農業工程之領域甚為廣泛,一般而言,凡將工程技術應用於農業者,均屬農業工程領域。台灣以往農業工程以「農田水利」及「農業機械」兩方面為主要領域,以改善農田之農業生產及經營環境為主要對象。嗣後,由於工業發展進步,農業生產結構朝多元化及農業經營朝現代化、多樣化發展,農業工程之領域須隨之因應擴大,利用科技改善水土資源環境,利用機械、電機、電子設備及動力,擴大農業經營操作領域,精準且有效率地運用農業資源,創造農業生產效益,貢獻人類更多福祉。因此,農業工程之領域,可擴大包括農田灌溉排水、農地重劃、邊際土地開發利用、農路建設改善、農村建築、農村基礎建設、農村生活環境改善、農業廢棄物處理、農業水污染防治、農業機械化、施設農業之設施建造、農產品運輸環境條件改善、農產品收穫後處理、農田水利管理設施機械化自動化、牧柵、畜舍設施、畜牧給水設施及漁業給排水設施。
台灣工業技術發展快速,成效卓著,因此,農業工程界應廣泛注意瞭解台灣各類工程設備及技術成就及農業發展需求,積極探討應用現代化之工程設備及技術於農業發展之可行性,俾助於提昇農業生產力及經營效率,克服自然環境障礙限制,降低水旱災災害損失,安定農業經營,提昇農產品產量及品質,促進農業之現代化,解決人力不足及人力不能勝任之操作問題,降低農業經營生產成本,提昇農業品附加價值。此外,農業工程界應積極針對台灣之自然環境情況,探就水土資源有效利用技術能力與自然環境和諧永續利用之限界,制定適應台灣自然環境條件,容許限界內之農業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技術準則及基準。
農業發展之目標以生產、生態、生活等三生目標,農業生產結構包括農、林、漁、牧,農業經營由傳統之適地適時適作,朝向以市場導向之計畫型企業化經營,農業經營路徑包括由產地到消費者之產、運、銷,農業發展之施政目標,除滿足糧食供應問題外,尚須兼顧農民所得之提昇、農村生活環境之改善提昇及自然生態環境保育等,因應上述農業新發展情勢,農業工程技術將有許多可著力點及可貢獻之處。
農業工程係一種田間科學(Field Science),今後農業工程服務領域,要從以作物為主擴大至包括生物全部及其環境,並要進一步積極研究探討生物與環境間之相互作用關係。由於此方面之許多課題屬新的領域,國際間亦屬開始初創階段,多藉參與國際間技術交流活動,吸收先進國家之技術經驗,可加速助於此方面技術之奠定。
許多世界先進國家21世紀之農業政策新方向,朝「重視生命」、「講求資源循環」、「生物與人類共生」之思潮發發。我國農業工程未來之發展方向,亦將順應此思潮配合努力,規劃創造未來農業、農村之環境願景,俾能發揮農業與農村應有之機能及角色。
水是人類生命、生活維持、經濟產業活動不可缺少之重要資源,已成為戰略物質。農業用水占水資源利用總量之70%,是確保糧食安全生產之必需資源,因此,其水源及水利設施必須更新維護,確保經常維持其正常功能,並適正的管理,有效發揮其效能。另因台灣尚有50%之耕地尚未有灌溉設施及水源,為安定其農業生產,有需要輔導這些旱地設置省水旱作灌溉設施。由於新水源資開發成本日益增高,節約農業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是農業用水本身改善方向,亦是社會之期望。
資源循環利用及永續利用,逐漸形成循環型社會,在21世紀將是社會經濟發展主流。台灣之農地及農業水資源之利用,目前被視為可持續利用之資源,對水循環系亦扮演重要維持之角色,為確保農業水土資源能永續利用,須有效管理,防範過度超限利用,防止灌溉用水及農地被污染。
生物多樣性之生態環境維護,在21世紀已是世代責任,生物與人類共生共榮共存,在國際間已形成共識。由於生物均依賴水生存,因此,在農業水域或濕地中有許多生物棲息存在。農田灌溉排水水路密布農田輸送水分就像國土之血管網,因此,在農田水利建設之同時,兼顧生態環境維護之使命,已被列為農田水利政策目標之一,農業工程師應積極研習兼顧生態環境維護之生態工法有關知識及技術,納入其規劃設計考慮範疇。
台灣與世界各國共同面對永續發展之挑戰,過去「人定勝天」之想法及意志,須重新反省調整修正,今後農業工程建設應考量與大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科技發展也必須以永續發展為前提,呼應世界潮流及國內需求。為配合地球高峰會議所通過的21世紀議程有關水資源行動綱領計畫之推動,今後應落實推動農業水資源、水質及生態系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