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農業工程學會之緣起
   社團法人台灣農業工程學會原名為「中國農業工程學會」於民國43年12月11日成立於台南市。惟大陸也有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與本會同名,為避免混淆,本會於96年會員大會提議更名為「中華農業工程學會」或「台灣農業工程學會」,為客觀公平起見,前任理事長徵詢大會意見,以現場參加的會員們舉手表決,結果是以多數通過更名為「台灣農業工程學會」。本學會迄今已屆54年,設理事會、監事會、祕書處及八個委員會。委員會有「財務委員會」、「論文審查委員會」、「學術編輯委員會」、「學術研討委員會」、「農業工程獎勵學術及事業審查委員會」、「司選委員會」、「技術服務委員會」、「國際交流委員會」,祕書處下設會員組、總務組、學術組;本會參加會員達三千五百餘人,會員多在各水利事業機關、學校、試驗場所、農田水利會及工程顧問機構等,從事農業工程研究與實務工作,對台灣經濟建設貢獻良多。
團體會員則涵蓋全國十七個水利會、農田水利相關基金會、經濟部水利署及附屬機關。本會為農田水利之代表性學會,積極從事各項會務活動與學術研究,並曾編印出版:「中國農業工程手冊」、另出版「農工學報」季刊達54卷,除時有專論發表外,經常與國內外各學術團體交換刊物,並派會員出席國際會議,以溝通學術。
每年定期舉辦年會暨農工研討會,會員共襄盛舉多達五、六百人,農工研討會,發表論文分為「生物環境與生態多樣化」、「農田水利生態與綠美化」、「水文與地下水」、「灌溉與排水」、「遙測與地理資訊系統」、「農業工程自動化」、「農田水利會業務之多角化經營與展望」、「河川與集水區」、「政策法規與管理」、「農業工程實務」、「生物環境工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農田水利事業因應措施」、「標的間水資源調配與管理」、「其他與農業工程相關之論文」等十四項子題在五個分組場地同時進行發表與研討。逐年檢討研究成果,擇其重要者深入探討,希望藉此結合國內學者專家共同討論,進而提昇農田水利之技術及實務性。每年發表學術論文達一百二十餘篇,並編輯成「農工論文集」。



農業工程之願景台灣與全球共同面對永續發展之挑戰,過去「人定勝天」之想法及意志,須重新反省調整修正,今後農業工程建設應考量與大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科技發展也必須以永續發展為前提,呼應世界潮流及國內需求。為配合地球高峰會議所通過的21世紀議程有關水資源行動綱領計畫之推動,今後應落實推動農業水資源、水質及生態系之保護。
  農業工程界應積極針對台灣之自然環境情況,探就水土資源有效利用技術及能與自然環境和諧永續利用之限界,制定適應台灣自然環境條件容許限界內之農業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及管理技術準則及基準。 農業工程係一種田間科學(Field Science),今後農業工程服務領域,要從以作物為主擴大至包括生物全部及其環境,並要進一步積極研究探討生物與環境間之相互作用關係。由於此方面之許多課題屬新的領域,國際間亦屬開始初創階段,多藉參與國際間技術交流活動,吸收先進國家之技術經驗,可加速助於此方面技術之奠定。
農業工程之願景

經92年度會員大會通過在案

  農業工程之發展,應以政府之法令、政策為基礎,研擬具有前瞻性之構想及發展方向,並匯集產官學界會員意見,以『水土循環之原理』及『水土知識』為原則,尊重過去發展的經驗,凝聚共識,策劃行動方案。

農業工程之發展,於功能上朝向具有多樣性及多功能性。農業工程建設目標由『確保糧食之安定供給』擴大至包含『發揮農業、農村具有之公益機能』;實施策略由『農業生產基礎整備改善』擴大至綜合考量『國土保全、水源涵養、維護自然環境、創造良好景觀及地方優良文化之繼承發揚』。同時為配合地球高峰會議所通過之21世紀議程有關水資源行動綱領計畫之推動,應落實推動農業水資源、水質及生態系之保護,舉凡農業工程建設及科技發展皆應以永續發展為前提,並使農業工程建設能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

農業工程學會為提昇國內農業工程技術,其任務以由『謀求農業工程領域之研究進步普及,以貢獻學術之發展』,擴大至『謀求學識及技術進步普及,以貢獻社會之發展』。換言之,應針對台灣地區之自然環境,探究水土資源有效利用技術與自然環境和諧永續利用之限界,制訂適應台灣自然環境條件容許限界內之農業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及管理技術準則及基準。同時,應注意各類工程設備及技術成就及農業發展之需求,探求應用現代化之工程設備及技術於農業發展之可行性。

農業工程應將其服務領域由「農業」擴大至包括「生物及環境」,其發展係為達配合成農業生產、生態、生活之『三生』目標。因此,農業工程之技術領域不限於農田水利及農業機械兩方面,可擴大包括農田灌溉排水、農地重劃、邊際土地開發利用、農路建設改善、農村建築、農村規劃、農村基礎建設、農村生活環境改善、農業廢棄物處理、農業水污染防治、農業機械化、農業之設施建造、農產品運輸環境條件改善、農產品收穫後處理、農田水利管理設施機械化與自動化、牧柵、畜舍設施、畜牧給水設施、漁業給排水設施、治山防洪及水土保持工程生態化。農業工程應以『生命』、『循環』、『共生』為政策導向,規劃創造符合未來農業、農村願景之事業。水已成戰略物質,全球及臺灣之農業用水占其水資源利用總量之百分之七十,是確保糧食安全生產之必須資源。農業水土資源欲永續利用,需有效管理,防止超限利用及被污染。同時,農田水利建設應兼顧生態環境維護。台灣地區尚有百分之五十之耕地尚未有灌溉設施及水源,為安定農業生產,有需要輔導這些旱地設置省水旱作灌溉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