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崩塌復育是具高度空間異質性的地景,也是林分替代干擾後植群隨時間再植被的連續動態過程,其涉及物理環境與生物因素的交互作用,釐清關鍵的影響因素有助於山坡地保育的策略管理。光學遙測影像在監測森林干擾恢復方面具有低成本、高時間頻率的優勢,但對植被結構的恢復仍缺乏明確的推論關係。多時期光達資訊可直接獲取地面植被結構的三維變化,提供檢測植生結構恢復差異的機會。地形會導致崩塌表面的微棲地特徵差異,進而影響不同坡地位置的恢復進程。本研究旨在分析六龜試驗林莫拉克崩塌的自然復育過程,比較不同地形變化區的植生恢復差異,並探討影響復育的重要條件。研究結果顯示,災後12 年約87 %崩塌面積有顯著的植生復育,光譜恢復軌跡推算植生量已達64 % ~ 67 %的災前水準,冠層覆蓋率恢復至0.42,平均冠層高度恢復到2.72 公尺。相對植生比的比較結果顯示光譜的恢復速率為冠層高度的3 倍,等於冠層覆蓋率的1.38 倍,結構的恢復速率遠低於光譜。在地形變化不明顯的穩定區,植被的光譜及結構增長恢復表現更好,堆積區有利短期生長的草本植物發展,因此有更明顯的光譜增長恢復,侵蝕區則因初期定殖的木本植物生長,結構增長恢復顯著高於堆積區。坡向、海拔及種源距離是影響崩塌復育的重要因素,地形特徵造成日照、溫濕度等環境條件差異,結合可利用的種子或繁殖體能迅速萌芽定殖,促成一系列的演替過程。整合不同特性的多時序遙測資料能協助剖析植被恢復的動態過程,補充當前崩塌復育研究的洞見。
關鍵詞:多時序衛星影像、植生指標、光達、冠層結構、崩塌復育。